咨詢電話:0531-83188567
發布時間:2023-07-12 10:35:29
高考成績放榜之后,填報志愿成了考生及其家庭的頭等大事。“互聯網+”時代,上網查閱高校基本信息是一種基本操作。于是,一些“野雞大學”就采用與正規院校易混淆的名稱進行招生,網站內容也“一鍵復制”正規學校,而其最終目的不言自明。去年便有一所只有網站沒有實體校園的“河南傳媒大學”,通過其網站不斷發布有關學校辦學、科研、招生的消息。據核實,其所謂的官方網站,不少內容均直接抄襲自廣西一家學院。
值得注意的是,“李鬼”高校網站并非個例。相關調查顯示,有20%的假冒大學是直接復制粘貼正規大學網站的相關信息。就像這所名為“赤峰職業技術學院”的網站,如果不是當地人,恐怕很難知道其早已停辦,而虛假信息往往“以假亂真”,給學生和家長造成誤導。
其實,分辨“野雞大學”并不是什么難事兒。教育部曾發文提醒,報考高校或接到錄取通知書時務必在教育行政和省級招生考試系統官網上“三核查”:核查學校、核查志愿、核查錄取。只要家長和考生多一重搜索和認真,“野雞大學”的真面目不難被識破。
既然如此,“野雞大學”何以出現“年年打年年有”?
一方面,不法分子大多將網絡域名注冊地選在境外,監管難度大。同時,建立類似網站往往只需要幾個小時,即使被封禁、取締,換個馬甲和域名就能“東山再起”。另一方面,與龐大的“剛需”市場密切相關。被騙的人不少都是“揣著明白裝糊涂”,明知文憑證書是假,但因為升職、考核、入戶等種種需求,甘愿掏錢。據媒體曝光,不法分子會將客戶的個人信息及畢業信息在一些仿冒教育部“學信網”的非正規查詢平臺進行建檔聯網,從而形成假大學、假文憑、假認證的一條龍生態鏈。
整治“野雞大學”,監管不能缺位。除了教育主管部門,公安、網信、市場監管等部門也需各司其職、通力協作。廣大考生和家長也要擺正心態、端正認識,在成才多元化的當下,有很多路可以走,切莫自欺欺人。立足長遠,消除學歷情結,豐富人才評價制度,或許是對“野雞大學”更徹底的打擊。
來源:工人日報
上一篇:優化高等教育資源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