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電話:0531-83188567
發布時間:2019-11-22 12:30:43
首次接觸漢服,是在大學的紅樓夢社團,當時,我們正在猜紅樓十二釵的謎語。猜完謎語后,社長說想不想認識一下漢服,我當時沒這個概念,只感覺很新奇。他們在大禮堂的臺后準備了一番,隨后一個穿紫色衣服頭上扎著絲帶的女孩出來了,她轉動裙裾開始跳舞,像只蝴蝶一樣輕盈,裊娜娉婷,伴隨著子衿的音樂,讓我想到擅于折袖舞的戚夫人,擅于掌上舞的飛燕,這樣的風姿深深刻進了我的腦海。
后來,社長又請出了穿漢服的幾位同學,而且讓他們介紹這些衣服的分類,我才對漢服有那么一點點印象,只知道有曲裾,有襦裙,有褙子,關于其他細節一概不懂。再后來,上網查了些漢服的有關資料,同時在漢服吧或歷史吧與人交流,加入了漢服文化圈子后,才了解了漢服文化不只是在舞臺上穿古代的服裝,更不是只能穿漢朝的衣服才是漢服。
漢服,也稱“漢民族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是從有衣冠起到明末清初時期,在漢民族的主要居住地,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要思想,以中華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風格,明顯區別于其他少數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當然也區別于清朝服裝和民國現代服裝。
簡言之,漢服就是我們漢民族的傳統服飾。
漢服有初起,有興盛,有融合,有創新,也有消亡,這些都是隨著不同民族主政甚至不同朝代的更迭而發生的。隨著周禮的確定,華夏人知道了右衽束發,知道了左衽披發為胡風。自東漢以來隨著下褲的完善,漸漸直裾取代了曲裾,這樣穿著更為方便,不失為一次漢服的發展和改良。在唐朝,唐朝文化開放,將胡人的一些服飾吸收到漢文化中,由此出現了圓領袍服。正因為開放,唐代婦女才不像之前一樣穿著保守,她們穿上了齊胸襦裙,露出了自己的脖子甚至胸脯,披上帛帶,配上美麗的花鈿,更顯富貴與嬌媚。宋朝時候,隨著程朱理學的誕生,婦女的穿著較唐代保守,但不是把全身裹得嚴嚴實實,此時她們戴上了花冠,配著抹胸褙子襦裙,自有一股嫵媚風流。但到了元朝、清朝,這兩個朝代對漢服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阻礙作用,甚至在清朝可以說是消亡了。元朝時期,統治者是蒙古族,將漢族劃入下等民族,宋以來的漢服體系就被蒙古服飾影響,明朝建立后,在漢族政權的大力影響下,服飾才向唐宋時期的標準進行了優化改良。而在清期,朝廷為了加強對漢族人民的管理,消除漢民的民族歸屬感,不允許漢族人著漢服,不準人束發戴冠,否則殺無赦,高壓政策直接影響了漢服的發展,甚至可以說,正是清朝的這一政策,直接導致了漢服文化的斷代。
清末民初,受向西方文化的沖擊和影響,統治者和廣大民眾也沒有恢復漢服的思想認識,而是學習西方衣飾穿著,男子穿西服風衣襯衫,女子穿旗袍洋裝,直到近些年來,隨著國家的發展、人民的安定富足,加之更多的年輕人發現了漢服的美和對這種美的追求,才再次將漢服文化引入了我們的視線。
在保持民族特點這一方面,我覺得日本韓國是我們學習的對象。日本的和服是受唐代服飾的影響改良而來,同理韓服是受明代服飾的影響,但它們因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而被保護繼承,已經形成了特定的傳統服飾。走在日本、韓國的大街上,經常能看到穿著和服的日本人和韓服的韓國人,而且他們在休閑時,也有穿著和服、韓服的習慣。和服、韓服已經很好地融入到了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反觀中國,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差了。
中國自古就是衣冠上國,禮儀之邦,文明之屬,傳承漢服也是傳承民族的文化,不應該就此消亡和淹沒。作為漢人,對中國華夏的歷史與文化應該有著較為清楚的認知和理解。而漢服因為其承載著厚重的漢族文化理念、風俗及傳統,在我們追求流行和時尚,追求洋氣和新潮時,更應該去了解漢服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傳承,只有這樣才能產生對漢民族文化的自豪,對漢民族歷史的自信,才能增強我們對華夏民族的認同與歸屬,才能有利于漢民族文化的繼承與光大。
上一篇:毛衣,才是冬天最好的搭配
下一篇:寬寬松松的中性風你一定會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