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電話:0531-83188567
發布時間:2019-11-06 09:58:11
人類的服裝自誕生以來除了具有防寒保暖等最基礎的功能之外,還具有表達自我,展示文化和社會權力體系的作用。
在人類社會的某些時期,這些非功能作用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了功能,被提升到了匪夷所思的高度。比如拿破侖時期,一些歐洲的小國家經常會因為買不起軍服而養不起軍隊。
▲每一位士兵都是精致boy…
在古代中國,服制等級森嚴,服裝甚至可以與政治危機掛鉤:
▲《長安十二時辰》里圣人賜布衣給丞相
為什么要這么嚴肅呢?有必要嗎?答案是肯定的。
服裝是構成人類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以及認同習慣。
唐朝時女性袒胸露乳,穿男裝,司空見慣,而到了宋朝,這些服裝通通都消失了。被消失的不僅僅是服裝風格本身,還有開放的文化價值觀,雍容浪漫的審美情趣,這些定義“大唐氣息”的隱形存在。
宋朝統治者自然不想看到自己的子民,對唐朝念念不忘。因此需要通過改造每天要穿的服裝,審美文化等,把“唐人”變成“宋人”。
由此可見,服裝這種“小問題”,被各類社會運動所重視,作為改造的重點,就不難理解了。
至于我們現在的服裝,當然也是一連串社會變革的產物,今天的女裝不僅是審美的成果,更是社會文化發展甚至權力體系改變的結果,深受興起于十九世紀下半葉女權運動的影響。
男性化女裝的出現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是女權運動的第一個浪潮。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為女性爭取參與社會活動的權利,拓寬女性的社會活動空間。
▲1906年,婦女社會政治同盟領袖在開會
女性開始渴望走出家庭去接受教育,去工作。輕便易穿著,功能性強的女裝,開始被社會需要。
二十世紀初,法國設計師保羅·布瓦列特提出了“把女性從緊身胸衣的暴政中解放出來”的口號,立足于胸衣,率先向傳統女裝宣戰。
他在1903年設計出了不使用襯裙的長裙,并在1906年設計出了使用彈性材料制成的胸罩。這些設計具有明確的革命內容:把服裝設計核心放到女性身體的自然輪廓上,減少人為修飾。
在布瓦列特發明彈性胸罩十年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社會生產力嚴重短缺,國家不得不組織婦女進入工廠參加戰爭物資的生產。
為了提高生產效率,這些婦女就必須脫下長裙,開始習慣身著男褲和工作服進行工作。
雖然這些服裝依舊只被允許在特定場合穿著,不能進入正式的日常生活。但總體上,還是為之后普遍的“男裝女穿”,奠定了一定的社會意識基礎。
▲一戰時的美國傳令女兵
一戰結束后,到了1920年代, 深受女性解放主義思想影響的可可·香奈兒提出了自己的女裝設計理念。
她認為女性需要獨立,起碼在服裝上女性應該擁有自己的觀點,穿衣不應該為了取悅男性或者成為男性的玩物。
以這些思想為基礎,香奈兒在女裝樣式,面料和配色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她開創性地為女性設計了運動服,經典的香奈兒套裝裙和鐘型帽。運動服和套裝裙均使用采用直線剪裁,其目的在于提高衣服的舒適度,以及掩蓋胸部,腰部和臀部的S曲線。鐘型帽則是用來搭配男孩氣質的短發。
在面料方面,香奈兒使用原本用來制作襪子的廉價針織面料,為女性工作者制作日常服裝。
目的在于讓她們無論是在做工,還是在乘坐汽車,火車,騎自行車時都能感到舒適自如。
到了19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再次強制性地讓女性走上了勞動崗位,女裝也再一次地向機能化的男裝靠攏。在這個時期,出現了風靡全球的軍服式女裝。
從此以后,女裝設計與單純強調溫婉柔情,繁復裝飾的傳統女裝劃清了界限。輕巧便捷,易穿實用的特性正式成為了女裝設計思想的一部分。
“男裝化女裝”的設計語言逐漸成熟
著名收藏家(也是圣羅蘭的伴侶)皮埃爾·博格說:
“香奈兒讓女人得到了身體上的解放,而圣羅蘭則讓女人與男人一樣充滿自信”。
▲左邊是圣羅蘭,右邊是皮埃爾·博格
在女權運動的第二次浪潮(20世紀六十年代前后)中,設計師圣羅蘭在女性主義作家喬治·桑男女平等思想的影響之下,為女性設計出了一系列具有時代意義的服裝。
其中最經典的是款式簡潔,剪裁考究的衣褲套裝,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吸煙裝(Le Smoking)。
圣羅蘭巧妙的將男式西服樣式與女裝的剪裁特點相結合,收緊了上衣的腰線,改變了領口的形狀和曲線,使魁梧硬朗的西服上裝顯得細膩精致。
一個人能在公共場合穿什么樣的衣服,從來都不只與這個人本身的喜好和意志有關。女權運動對女裝設計的影響歷程,生動地展示出了這一點。
女權運動發展到今天,已不再是只為女性爭取利益的運動,它想要創造的是一個男女共同肩負社會責任,推動社會發展的世界。這個世界的服飾文化,平等而包容。
女人不會因為穿衣被“蕩婦羞辱”,男人也不會因為喜歡裝扮自己而被蔑稱為“娘炮”。
我想,這樣的世界,大概才會有將內在美和外在美,等而視之的可能,社會審美價值觀才有機會做到真正的不“以貌取人”。